端午节发展历史

时间:2023-12-26 16:37:51
端午节发展历史

端午节发展历史

端午节发展历史,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其历史悠久,节日气氛良好,每年我们都会庆祝端午节,在这一天我们会包粽子和赛龙舟和喝雄黄酒,来详细了解端午节发展历史。

  端午节发展历史1

明清时期

到了明代,端午节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风俗。明永乐年间禁宫中就有剪柳之戏,剪柳即射柳,北方人还有将鹁鸪鸟藏在葫芦,悬于柳枝,弯弓射之。

如果射中葫芦中,鹁鸪就飞出来,以此来定胜负。这种民间比赛也是常在端五日举行,考其渊源,正是辽金遗俗。

明代把端午又称“女儿节”。《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不仅节日名称有异宋代,而且民间风俗也有变化。来自民间的许多夏令保健活动,也掺杂在这个节日习俗中。

例如在五月五日正午前,人们要群入天坛去避毒,过了正午才出来。在端午节还讲究捉虾蟆取蟾蜍,其是用针刺破蟾眉,将蟾蜍汁挤出。蟾蜍是一种珍贵的,可拔毒、消热、消肿,治疗疔毒恶疽有奇效。

以菖蒲渍酒饮用避恶气,用艾叶插门固为前代之遗俗。明代新出现的风俗是用雄黄涂耳鼻,认为这样可以避虫毒。

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尤其南方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

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还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标者”。竞渡规模历时经月。对此事“或官府先禁后驰,民情先鼓后罢也。”

宋代就出现的端午贴天师符风俗,到明清时更为流行。不但有天师符,还有“五雷符”、“纸符”、“五毒符”、“五瑞符”等。

清代端午极力打扮小女儿,已出嫁之女也可回家归宁,称之“女儿节”。

近现代

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正式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规定农历端午当日放假1天。[6]

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发展历史2

端午节是怎么由来的呢?

赛龙舟

端午节中较为出名的风俗就是赛龙舟了,主要是当时楚国人因为屈原投江的事情感到难过,因此很多人不舍得伟人的.离去,而划船去追,这也就是所谓的赛龙舟。

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必吃的食物之一,是在晋代流传至今的,主要是用绿叶包裹糯米、绿豆等食材制成的小吃,其有绿叶的清香,还有软糯的口感,被人们广泛喜爱,且粽子营养丰富,具有健脾、补气等功效。

涂雄黄

在端午这天人们会在家里涂抹上雄黄,不仅能够对蚊虫有所清除,,还寓意着去除疾病,保平安,且不少老人会将少量的雄黄涂抹在家里小孩的身上,希望他健康平安。

挂艾叶菖蒲

挂艾叶、菖蒲是端午节重要的风俗之一,这两种绿叶植物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能够对周围小范围的蚊虫有所去除,还能清新空气,这个风俗有一定的防蚊虫作用,也有卫生节之称。

挂五彩绳

在端午节的时候,也有一部分地方会购买五彩线,编制成五彩绳,挂在家里小孩的手腕上或脖子上,寓意着保平安,希望家里的小孩健康成长,且五彩绳颜色多种多样,戴在手上也比较漂亮。

佩香囊

端午节也有佩香囊的习俗,主要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有着辟邪驱邪的作用,但是现在大人们给家里小孩佩香囊,主要是祝福,希望孩子也平安长大,身体健康,也有的地方,年轻男女会在当天送香囊表达爱意。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流传最广的就是为了凭吊屈原。

根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他提出抗秦,遭到拒绝,然后就遭谗去职,被流放到,而不久看见自己的祖国灭亡,自己心如刀割,在五月初五这天写下了《怀沙》之后,就在汨罗江跳江了,

而他去世后,楚国百姓悲伤不已,就决定在这天凭吊屈原,因此就有了端午节的由来和赛龙舟、倒雄黄等习俗。

《端午节发展历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